正规炒股配资网站 张嵚:甲午战败,是因为“翁同龢对李鸿章公报私仇”?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张嵚】正规炒股配资网站
一、“拉仇恨”的翁同龢
根据招标网数据统计,2024年3/4/5/6月低空经济相关的基础性招标数量分别为4/8/5/10个,中标金额合计约6328万元,两会后尤其是6月以来,各地基础性招标显著增多,后续实质性项目建设将逐步开展,低空经济将进入强现实,强预期阶段。东吴证券研报表示,随着各地不断明确低空经济的发展方向,低空经济的相关订单也在逐渐落地,政策往订单传导的预期正不断强化,预计低空经济产业后续迎来政策向订单转化密集期。
甲午战争里一段常令后人咬牙切齿的对话,出自翁同龢门生王伯恭的《蜷庐随笔》。
在王伯恭的笔下,当时甲午战云密布,翁同龢一力主战,王伯恭却担忧说,日军海陆军的实力远强于李鸿章嫡系的淮军,一旦开战则凶多吉少。没想到翁同龢,这位彼时的大清户部尚书,不久后的军机大臣,居然语出惊人:“吾正欲试其良楛,以为整顿地也”。
这言下之意是:这场仗吧,我就是要看看李鸿章的人能不能打,打赢了功劳有我一份儿,至于他输了?正好整他——堂堂大清重臣,面对强敌入侵,居然还念念不忘搞内耗?后世多少人读完这段,有人仰天长叹,也有人怒不可遏,恨不得朝翁同龢的老脸抽两下耳刮子。
而在本世纪初,一部至今互联网评分极高的“近代历史大剧”,更把这段“翁同龢想整顿李鸿章”的故事,加工成了一出恩怨大戏:翁同龢的兄长翁同书,早年曾遭李鸿章恩师弹劾,二人从此结怨。待到翁同龢执掌了户部,就拼命卡李鸿章的军费,以至于李鸿章的“心肝宝贝”北洋水师,甲午战前更几乎断奶。剧中李鸿章那一句“你翁师傅署理户部之前,我北洋水师何曾缺过银子!”简直叫多少观众听得心疼。
甚至,剧中还借恭亲王之口,说出了一句经典台词:“皇上,您重用翁同龢,聚九州之铁,不可铸此大错啊。”
电视剧里,恭亲王怒斥翁同龢
外加剧中那由某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饰演的翁同龢,不但在相貌上神还原,更以精湛的演技,通过“暗斗李鸿章”“克扣北洋水师军费”“颐和园腐败案”等剧情,生动刻画出一位表面清正,内里却极度自私刻薄的封建守旧官僚形象。以至于电视剧大火后,翁同龢的后人也愤怒质疑。而在几年之后,另一部“近代历史大剧”里,某著名配音演员饰演的翁同龢,更是极尽挑拨离间之能,追着李鸿章死掐了三十多集,还差点致其于死地。仇怨之深,令人咋舌。
由于这类“高分古装剧”的加持,甲午战争期间“翁同龢对李鸿章公报私仇”的说法,成了很多历史爱好者的共识。这位在历史教科书里形象还算不错的晚清重臣,在最近二十年里口碑急剧下跌,好些自媒体历史文章,更给他扣上了“败类”“小人”“伪君子”等大帽子。笔者多年前来刘公岛旅游,就曾见一个导游对着旅客们,绘声绘色讲解“翁同龢公报私仇”的故事,让一众围观群众们,当场义愤填膺……
那么,历史上的翁同龢,真有这么不堪?甲午战争的耻辱,真的因为“翁同龢对李鸿章公报私仇”?首先就得看看,他二人的“私仇”,到底深不深。
二、翁李原是好朋友?
和很多历史爱好者想象的不同,翁同龢与李鸿章的真实关系,可以套一句某著名小品演员的经典台词:“这都实在亲戚”。
有多“亲”?可以看看李鸿章与翁同龢之间的通信。李鸿章在书信里对翁同龢的常见称呼,是“世叔”,自己在落款里常自称“通家世愚侄”。年长翁同龢七岁的李鸿章,为何要自降辈分?
翁同龢故居
原来,李鸿章的房师是孙鸣锵,孙鸣锵的房师,正是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所以李鸿章管翁同龢叫声“世叔”,其实很正常。放在晚清科举体系下,这更是不得了的关系。
那这对“实在亲戚”,真实交情又如何?如果单看书信的话,翁李俩家互动极多,诸如寿辰婚丧等大事,二人都会通信走动一番。特别是李鸿章写给翁同龢的信里,更是左一句“侄李鸿章顿首”,右一句“侄又顿”。而那副赞誉李鸿章的知名对联“壮猷为国重,元气得春先”,也正是出自翁同龢之手。俩人这宦海沉浮几十年,不能说没争斗,但“互捧”的次数更不少。
特别是常被拿来作为“翁李交恶”源头的“翁同书事件”,在真实历史上,却还有不一样的一面。
翁同书去世后,同治七年八月,翁同龢一家护送着翁同书的灵柩,从北京回常熟。路过南皮的时候,李鸿章不但派人送来礼金,还派兵船一路护送。九年后李鸿章从天津进京,与翁同龢几次走动饮宴,其中的一次,还有曾纪泽(曾国藩之子)作陪,场面“谈笑甚洽”,丝毫没有“仇家”的样子。
而且这类看似普通的官场应酬,发生在翁同龢身上,却是绝不简单。翁同龢一向以清廉自诩,清末官场上那些其他人习以为常的“馈赠”,放在他这里就是红线,几乎能拒则拒。他那写了一辈子的《翁同龢日记》里,就记录了一大把“谢绝馈赠”的事迹。只有遇上交情极深的好友,他才会酌情收下一些馈赠。但对李鸿章送来的财物,翁同龢每次都是毫不犹豫,照单全收。若是政敌?几无可能。
三、甲午战争“公报私仇”?
更能让我们看清二人关系的,还是甲午战争。
长期以来,翁同龢身上最大的黑点,就是“克扣北洋水师军费”。比如在前面讲到的某“近代历史大剧”里,就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名场面”:甲午战争爆发,光绪帝却从李鸿章口中得知,穷得叮当的北洋水师,主炮炮弹都只剩下三发了。光绪惊问炮弹哪去了,李鸿章叹息一声,说皇上您问翁师傅(翁同龢)吧。一句话吓得翁同龢扑通跪下,被光绪怒骂了句“你混蛋”!
相信这三个字,也是当时多少追剧观众们的心声。
这段剧情,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原型出自清末典籍《国闻备乘》,书中记载李鸿章怒骂翁同龢说:“师傅总理度支,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但《国闻备乘》的作者胡思敬,甲午战争爆发那年才刚中进士,这件事他也只是道听途说。但它却弄错了一件事:身为户部尚书的翁同龢,管不了北洋水师的经费。
北洋水师的经费,从成军早期到1884年,确实由户部负责。但翁同龢却是两年后才署理户部尚书一职。而从1884年起,北洋水师的经费,一部分由海军衙门支付,另一部分则来自“海防常年经费”,这几笔开支,都不在翁同龢的职权范围内。
在很多“北洋水师题材”的影视剧里,常讲一件令翁同龢至今被骂惨的事情:甲午战争爆发前夜,李鸿章奏请增添快船快炮,但翁同龢却克扣军费,把这事儿活活搅黄。但在真实历史上,以《李鸿章文集》以及相关奏折佐证,此事李鸿章分别在海军衙门、兵部、工部备案,并没有经过户部。翁同龢就算想“搅黄”,也根本插不上手。这事儿被拿来说“翁同龢公报私仇”?真属于躺枪。
李鸿章。摄于1898年7月18日,75岁的李鸿章此时刚从日本回到天津,注意图中李鸿章左眼下的弹痕。
而另一桩导致翁同龢挨骂的公案,则是1891年5月的“停购外洋舰炮”事件。即作为户部尚书的翁同龢,奏请暂停购买“枪炮船只、机器”,导致北洋水师军备停滞不前。
但这件事情的背后,除了有政争的背景,更有户部财政捉襟见肘的现实。特别是由于当时烧钱到疯狂的颐和园工程,清王朝户部“部库虚空”,流动资金一度只剩下一百万两。以翁同龢自己的哀叹说:“内府不足,取之外府,外府不足,取之各路”,简直拆东墙补西墙。
再参考那一年尚算平静的外部局势,任何一个人,放在大清户部尚书职位上,手握一堆烂账,如果没有点石成金的魔法,恐怕都会做出与翁同龢类似的选择。这个,真和“报仇”无关。
相反,面对日益迫近的甲午战争,后世时常“躺枪”的翁同龢,对李鸿章的支持却是实实在在。
甲午战争爆发前夜,李鸿章奏请再拨款二三百万两白银,用于“添募二三十营”。清王朝决定由海军衙门和户部,分头筹措这笔钱。但海军衙门却是各种推诿敷衍,钱款迟迟不到位。相反却是负责户部的翁同龢,当即表态“何敢不竭力筹措,以期迅赴戎机”。不久就筹措了一百五十万两白银,等于是在李鸿章极困难的时候,伸手拉了他一把。
而且,在整个甲午战争时期,作为户部的翁同龢,在筹措战费方面,也一直不遗余力。他还以户部尚书的名义,奏请慈禧停止六十大寿的庆典寻常工程,又促成慈禧前后掏了五百万两白银支援前线。李鸿章添置新型快船的主张,也得到了他的支持,不但挤出了一百万两军费,又以户部名义向外国银行借款,计划从南美求购铁甲快船。虽然事情最终搁浅,但翁同龢从头到尾都尽了力。
以这个意义说,如果王伯恭《蜷庐随笔》里的记载是真的,那翁同龢的“吾正欲试其良楛,以为整顿地也”,其真实意思,也远非很多人想象的那样。
单看上述史实,我们可以看到,翁同龢与李鸿章之间,虽有政见不同,却远没到“公报私仇”的地步。作为户部尚书,他在甲午战争期间的表现,至少是尽责的。那么他的挨骂,真的冤吗?
那就要看看,真实的翁同龢,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翁同龢画作
四、翁同龢冤不冤
出身清代官宦名门,且有骄人科举成绩的翁同龢,在甲午战争期间,已是清朝官场上的“清流”领袖。很多影视剧,也常打造他“保守迂腐”的人设。
但实事求是说,翁同龢与那些保守顽固派还是不同,他担任光绪帝老师的时候,就把《海国图志》作为教科书,而后又向光绪帝推荐了《环球地球新路》《航海述奇》等洋务运动著作。而后无论在刑部还是户部任上,他也都颇有建树。以眼界和实际能力论,他已超出同时期“清流”们一大截。
但放在晚清这个特殊年代,这点能力,依然远远不够。
比如晚清历时二十多年的“铁路论战”,就暴露了翁同龢认知的局限。面对当时洋务派疾呼“大修铁路”的声势,晚清的顽固派们搬出种种奇葩理由反对。特别是通政使司参议刘锡鸿的《罢议铁路折》,居然认为修铁路会导致“民心作乱”“人心奢侈”,甚至“山川之神不安”。对这类今天可以拿来编相声段子的言论,当时的翁同龢却是双手双脚赞成,还在日记里大赞其“言言中肯”,还想要到抄本来学习……
近代中国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就在这类奇葩的反对声里断送,当时的翁同龢,也是这类“奇葩”中的一员。
1876年2月,翁同龢的好友、洋务派骨干郭嵩焘与翁同龢的对话,更能体现翁同龢的实际能力。
在翁同龢的家里,郭嵩焘以饱满热情,大谈洋务运动的建设蓝图,包括了未来电信、铁路等行业的大发展。但对此激动人心的描述,翁同龢只是在日记里冷冷一句:直是失心狂走矣——对时代的无知,全缩影在这几个字上。
身为晚清重臣,这样的格局与认知,放在甲午战争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其真实的破坏力,也并非“克扣北洋军费”这么简单。其在甲午战争中的很多细节,也值得我们再认识。比如很多人都把翁同龢视做“主战派”,但1894年7月中旬,当日本已经在朝鲜大举增兵,战事一触即发时,后人常指责李鸿章等人寄希望于英国等国的“调停”,错失备战良机。但同样寄希望“调停”的,还有翁同龢:“失此机会可惜,其言确凿可凭”。
除了外交层面的茫然,翁同龢也和诸多晚清清流一样,对于中日双方的实力对比极度茫然。就是在甲午战争双方宣战前夜,翁同龢提出了“上中下”三策,即“上攻东京,次守海口,下与倭战。”仿佛扫平日寇,就是分分钟的事情。而在平壤、黄海两场大战后,翁同龢的门生们,也掀起了对李鸿章以及淮军将领们的狂轰滥炸。无论有多么义正词严的理由,这样的“无差别攻击”,对于前线的战事,也只能是破坏作用。
作为甲午战争里“上位”的军机大臣,翁同龢确实做好了户部的本职工作,但对于战争的实力对比乃至走向,翁同龢的判断,始终是极度糊涂。虽然关于他的“公报私仇说”有些冤,但在这场战争中挨骂?他不冤。
其中更有一件事,证明翁同龢的挨骂,实在不冤:1894年9月末,慈禧曾授意翁同龢,设法请俄国出面调停,曾经对调停寄予厚望的翁同龢,这次却回答慈禧说“不敢以和局为举世唾骂也”。而到了马关谈判时,翁同龢又以“今以生手办重事”为借口,把自己“摘”得一干二净。身为国家重臣,在关乎国家存亡的重要时刻,却依然以自己的羽毛为第一。这样的人物,放在了甲午战争时期“军机大臣”的高位上,大清怎能不败?
当然,说了他这么多槽点,最后还要补充下翁大人的闪光点:自称一生廉洁的翁大人,虽然诸多闪光事迹,都是出自他的日记。但他被罢官归家时正规炒股配资网站,确实只带回来两千多块银元,作为手握大清钱袋子的重臣,这样的操守放在晚清,确实值得吹一辈子。再看看庚子国难后,晚清政坛群魔乱舞的腐败景象,清廉的翁同龢,真的成了异类。只是,这样一步步烂透的大清,确实救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