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配资盘 实在想不到,毛主席一生中居然有20个“三”
其次,跨运车具有较低的维护成本,因其行走与装载功能同时进行,避免停留时间和能耗,进一步降低运营费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是一个神奇、精妙的数字。表面上看,“三”只是一个普通的自然数,可更多时候却代指“许多”,比如《论语》中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中的“三”指的便是“许多”乃至“无限”。
更著名的还有老子在《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哲语借“一、二、三”三个简单的数字,描述了“道生万物,由少到多”的整个过程。2023年,是伟大导师毛泽东诞辰130周年的纪念日,他的83岁生涯中,就和“三”这个数字产生了妙不可言的联系,冥冥之中也暗示着他掌握了天下允许的规律。
1.石三伢子
韶山的毛泽东出生于一个富农家庭,在家排行老大。其母文氏在毛泽东之前,曾诞下过两个男孩,都不幸早夭。为了让毛泽东平安长大,文氏特意将儿子带到了娘家。某一天,娘家地界万里无云,文氏和儿子一同来到了一座庙宇,在一个石头建造的观音像面前跪拜求愿。
随后,在庙宇主持的指引下,文氏又在附近找了一块大石头,当作观音在人间的化身,认了干娘。祭拜仪式结束后,毛泽东还得到了一个小名——“石三伢子”,希望儿子不再早夭,活到成年。
2.三不谈
幼年的毛泽东曾在姥姥家生活过一段时间,这也是忌讳韶山的风水。到了少年时,该上学了,父亲毛顺生便将儿子接了回来,送到离家不远的东山小学学堂读书。接触到书本的一刹那,毛泽东就和这个“黄金屋”结下了不解之缘,将读书视为一生的爱好,最好的朋友。
每一个天才、人杰都是极其专注的,为了给自己立规矩,毛泽东在求学时期定下了三条规矩:一不谈金钱,二不谈儿女私情,三不谈鸡毛蒜皮的小事情。
3.三先三后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曾总结过:毛泽东对中国现状和中国历史的渊博知识,是毛泽东能够战胜对手的一张王牌。那么,毛泽东是怎样通过读书来获取如此渊博的知识呢?答案是“三先三后”。
何谓“三先三后”,简而言之就是先看各类书籍,来者不拒,后挑重要、喜欢的书籍去读;先看国内典籍,再看外国书籍;先看门槛较低、通俗易懂的书,后看微言大义、满是精华的书。
4.三湾改编
秋收起义受挫后,旧军队的弊端暴露无遗,毛泽东带着仅剩下的几百人来到了永新县三湾村。为了建立一支新军队、好军队,毛泽东在三湾村召开了军事会议,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党对军队施行绝对领导”的原则。
从此军队有了魂魄,才真正成为人民的军队,也打造了人民军队的三块基石——理想信念,党的领导,官兵平等。
5.三大纪律
“三大纪律”是和“八项注意”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个时期的产物。作为人民解放军的核心内容,是人民军队区别于其他军队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三湾改编”后军队转变的具体落实政策。
1927年10月23日,工农革命军在毛泽东率领下抵达荆竹山。长途跋涉让战士们饥肠辘辘,有的战士们就私自刨了老百姓的红薯吃,犯了群众纪律。毛泽东得知情况后,怒不可遏。
第二天,毛泽东便召集干部在荆竹山雷打石召开了大会,要求部队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和山上的百姓搞好关系,同时提出了人民军队最早的“三大纪律”,后演变为人们所熟知的——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缴获要归公。
6.“抗大”的“三八作风”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红军抵达陕北后,和国民党携手并进,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暂时摆脱了生死存亡的境地。为了培养干部,中央在延安开办了抗日军政大学。作为主席的毛泽东专门来到“抗大”,写下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三句题词。
另外,毛泽东还制定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校训。这三句话和八个字,后人将其总结、合并为“三八作风”,在革命战争年代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鼓舞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干部。
7.党的“三大法宝”
1939年10月,一方不大的窑洞内,毛泽东奋笔疾书总结了自辛亥革命以来的革命规律。第一次在《共产党人》全面提出了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分别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这三大法宝是中共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三大法宝的鼎力相助,国民党之所以被历史所淘汰,就是因为没有搞好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尤其是在党的建设方面,国民党昏招频出,没有摆脱封建时代的陋习,没有去除黑社会的行动作风,导致党内派系林立,无法拧成一股绳,也就无法形成一个拳头,打向外部。
8.“三三制”
毛泽东的“三三”制不是军事意义上的“三三制”战术,而是和蒋介石国民党进行政权建设的竞争中创造出的民主价值观的制度尝试。
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一届会议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在会上指出:边区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民主……现在各阶级、工农商学兵都可以参加参议会。一年之后的3月6日,中共在党内发出施行了“三三制”的指示,具体内容则是在政权内部的人员组成部分中,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中间派大体各占三分之一,由属地人民普选,实行民主集中制度。
9.整治“三风”
风气一旦形成,势必会演变为燎原之势。1942年,为了抗战的最后胜利,也为了中国革命前途着想,毛泽东将革命的刀刃对准了党内干部,开展了整风行动。期间,党内弥漫着三股负面的风潮,一为学风上的主观主义,听不进别人的正确意见;二为宗派主义,搞小团体、小山头;三为文风上的党八股。
针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上,发表了《整顿党的作风》演说,重点批判了这两种不良风气。针对“党八股”,毛泽东在干部会议上,也写了篇《反对党八股》,批判了党内形式上文风扭曲、不切实际的风格。
10.党的“三大作风”
七大上,抗战胜利已然成为定局,不过国民党又成了拦路虎。出于凝聚党的力量,延安召开了七大。毛泽东在会议上总结出了著名的“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11.军内的“三大民主”
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也注重军内民主的建设工作。1948年1月30日,在关键时刻的前夕,军委颁布了《军队内部民主运动的指示》。这份文件,主要由毛泽东起草,要求各级军官在经济上讲究民主、军事上也要讲究民主、政治上更要讲究民主。
12.家风——“三要两不要”
在教育子女上,毛泽东严格要求子女,不要搞特殊,提出了“三要两不要”。所谓“三要”,就是要求子女及后辈们无论在何处工作、生活,都要和同志们搞好团结,要为人民服务,要依靠组织,不要依靠家庭、不要搞特殊,成为特权阶级。
13.三怕
作为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的男子汉,毛泽东对待反革命、封建势力,向来是天不怕、地不怕。不过在对待穷苦人、无产阶级,毛泽东也有“三怕”。一是怕别人哭,二是怕看到血污、三是怕别人喊饶命。之所以会怕,还是源于其悲天悯人的品质。
14.“三不原则”
毛泽东为政清廉的事迹有很多,且感人至深。建国后,毛泽东就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不是为了吃世界,而是为了改造世界……”。他做任何事情,从不循规蹈矩,吃饭也是这样。由于不分昼夜工作,吃饭也是随随便便,一把炒黄豆、几个烤芋头、一碗麦片粥,都可以算作一顿饭。
不仅对自己,即便是对家乡的亲戚也是这样。建国后,毛氏一族有不少人给毛泽东写过信,走过后门,但都被毛泽东婉言拒绝。为了不让家族人员走后门,他还专门制定了“三不原则”:不介绍,不推荐,不求情。总之,就是一句话,凭自己本事吃饭。
15.三过故宫而不入
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体现。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一睹故宫的尊容。毛泽东曾想过抽出时间,来游览故宫,不过三次都未能如愿。
第一次是在1954年,毛主席在一个秋风瑟瑟的日子对公安部长罗瑞卿说,要去故宫看看。罗瑞卿立马叫来了故宫保卫科科长韩炳文,负责护卫。可惜的是,来到故宫,毛主席并未深入,而是登上了城墙,远眺了北京美景。
下了巍峨的城墙,毛泽东偶然听说了出土了一批新的文物,便去瞅了几眼。没想到一看就误了时间,等过几天又来到了故宫,还是去参观了文物讲解,又没跨进故宫的朱漆大门。
几个月后,毛泽东第三次来到故宫,和几人合影。不料警卫人员快步走来,说中央有事,毛主席再一次和故宫失之交臂。
16.“三不吃”
“三年灾害”期间,全国粮食歉收。毛泽东心里也不好受,便提出了“三不吃”原则——不吃肉,不吃蛋,粮食不超量,鼓励中央干部厉行节约,和人民同甘共苦。
17.暮年的“三大愿望”
1961年3月,毛泽东总结前几年的工作错误,总结说:“过去这几年,我们犯了些错误,首先是因为情况不明,情况不明,政策就不准确,决心就不大,方法也不对头。”于是在8月份,毛泽东对张仙朋说:“未来三年,我有三大志愿,第一年深入基层搞工业,第二年去地里搞农业,第三年去搞搞商业。”
可惜的是,三大志愿都未能如愿以偿。只在1961年,完成了深入农村调查,压缩了社队规模,停办了公共食堂,观察了工人工作环境。
18.震撼各国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萌芽于20世纪40、50年代的“一个中间地带”思想,雏形于60年代的“两个中间地带”思想,正式形成于70年代初期。这一理论以冷战时代背景为历史平台、以矛盾对立统一为哲学基石,以反对苏美霸权主义为外交战略,震撼了第三世界乃至全球各国政治势力。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第三世界各国的拥护。这一理论大大缓和了毛泽东的“联美抗苏”战略,也是对革命外交的局部抛弃。直到现在,“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和“一带一路”战略交相辉映,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9.团结党的“三要三不要”
“九大”以后,党内团结遇到了现实阻碍,毛泽东敏锐观察到了这一点。1975年5月3日,毛泽东为了不让这一问题继续生长,召集了部分政治局委员,举行了一场会议。会上,年迈的毛泽东提出了“三要三不要原则”:要走马列主义道路、不要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阴谋诡计。
20.晚年的“三次哭泣”
或许是到了晚年,人更容易抚今追昔,也更容易多愁善感。1972年之后,毛泽东的身体大不如前。在1975年,眼科专家唐由之为毛泽东做了白内障手术。未等痊愈,毛泽东就迫不及待拿起了书本,细细品读。一旁的唐由之一看,竟然是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想必是看到了“门户私计”这个大字。
第二次哭是在1976年春节,毛泽东观看了电影《难忘的战斗》。大屏幕上出现了解放军进城的镜头,人民夹道欢迎,可毛泽东却大哭不止,一旁的工作人员赶紧搀扶,将其带离了现场。
第三次哭则是听到了唐山大地震,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生前批阅的最后一份文件,也是有关救灾的通报。
结语:“三”这个数字股票配资盘,不多不少,在古文化中,蕴含着“天、地、人”。毛泽东的一生,和20个“三”产生交际,不能不说是最好的安排。